万学红简历:男,1964年生,医学专业79级2班学生,1984年毕业获医学学士,1989年获医学硕士。现任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内科学教授、教务部部长、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主要有: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评估专家、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5篇。主要论著:主编《医学教学方法》、《英汉常用临床医学词汇》,副主编《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高等教育课程论》第三作者,主译《乡村医学》、《欧洲医学教育教育指南13和18号文》,《临床诊断学》和《诊断学》全国规划教材编委。主要荣誉:1998年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2001年成都市优秀青年,2001年全国师德优秀个人,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只有努力,才能抓住机会
万学红
1990年,华西医科大学获得了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资助项目后,在医学院招募愿意在今后几年全力投入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我自己评估了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就自愿报名,并作为项目组五名核心成员之一参加了该项目。十多年来,在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的道路上,我最深的体会是:只有努力,才能抓住机会。
1991年底,校院领导和项目组成员到浙江医科大学开会,加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三校共20余名教师。在3天的学术讨论中,我积极发言,提出我对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观点,让项目的美方顾问斯蒂尔曼教授和CMB主席索耶博士完全改变了原来每校派2名教师赴美国学习的决定,突然问我校领导,同不同意让万学红参加1992年2月赴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我校领导回答“Of course !” (当然同意)。就这样,我获得了第一次出国学习的机会。当时的激动、兴奋令我终生难忘,我发誓要学好英语,潜心研究医学教育,为华西医学教育的辉煌添砖加瓦。
反思我这次机会的获得,最关键的是,我在这之前的几个月,虽然我没有在学校选派出国的2名教师名单之中,但我仍然为其他教师的出国学习和项目的实施而积极作好准备工作。在那个杭州会期间,我对项目的实施所提出的观点和多种建议得到了好评,我对医学教育研究和改革的追求引起了美方专家的注意,改变了中外专家对我的看法,也让美国专家和CMB主席说服了其他学校的领导并改变决定,让我取代了另一大学的名额而获得了到美国著名大学这一宝贵的学习机会。#p#分页标题#e#
那时,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面对这一出国学习的机会,我能把握住吗?我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吗?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为了在这期间我真能学有所获,我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痴迷已到了说梦话都用英语的程度。赴美前的几个月,我每天晚上都是听着英语磁带入睡的。就是在赴美的飞机上,我10多个小时几乎一直在阅读,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在美国,我全身心赴在学习和工作上,与同事们团结协作,顺利地完成了项目任务。以后,我又有了第二、第三和更多次的在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杜克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等学习和学术访问的机会,也才有了我后来参加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并在其中积极工作的机会。
2004年7月,我作为IIME的委员,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1届国际医学教育学术会,在会上发言并回答了许多提问。同年8月,我接到IIME主任的邀请,让我在担任该组织评估专家3年后,提升为该组织核心工作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我每年大约10次在国内外医学教育学术会上作学术报告,如2004年,除前面谈到的在国际会上作学术报告外,我还在CMB成立75周年庆典会上第一个作学术报告、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邀请在中外高等医学教育论坛上用全英文作学术演讲、应邀在第五届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会上作“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学术演讲,还受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邀请作医学教育学术报告。多次担任国际著名医学教育专家,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主席、美国医师执照考试委员会主席、WHO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秘书长、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主任、CMB主席和来访的医学教育专家的大会翻译。在2004至2005年,还为教育部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英文翻译工作。2005年,我主持完成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实施》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这也是四川大学并校以来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获得的最高奖。两位院士、7名著名大学校长、前校长、院长和专家都对该研究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该成果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已产生重要影响,并将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这些工作对华西医学教育的发展在添砖加瓦的话,我的感受是,领导的培养和自己对机会的把握是最关键的,而只有努力,才能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