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治疗已成为主动脉瘤微创治疗的有效手段,随着技术和材料发展,各种复杂主动脉瘤均可通过全腔内技术或者杂交技术“完美”解决。目前而言,腔内治疗目的以隔绝动脉瘤为主同时尽量保证内脏动脉血流通畅;然而血管内大量支架的置入,是否影响主动脉内血流情况,各种方案支架在变化的主动脉血流情况下处于何种影响?袁丁副教授通过本中心的研究和现有文献的报道,简要分析主动脉瘤腔内以及杂交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和支架受力角度探索腔内治疗后的潜在变化进而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远期预后提供一定帮助。”这是在2020年8月22日举办的“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袁丁教授的主旨发言。
袁教授总结指出:腔内修复终结动脉瘤,但并未让机体回到原有优化的血流状态;多样化的支架方案带来多样的主动脉血流变化;多样的血流变化必定与远期预后成相关性;医工结合的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未来来看4Dflow与CFD结合的血流动力学匹配,将更准确有效。当今,虽然以“解剖通畅”性为主——血管作为“水管”,穿“盔甲”,但是未来治疗将可能“功能性”治疗——血管作为“器官”。